top of page

來一場與空氣的親密對話:《空憩》王德瑜作品展

如何描述無法描述的情況?怎樣以迴避面對現實?又如何用逃離的姿勢前進? 我想,我應該算是這些領域裡有經驗的人吧。

藝術家王德瑜曾經以這段文字描述她所營造的空間。

想來,只要是生過活著的人們,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,需要逃離的方向,需要喘息的空間,更需要徹底讓情緒穿透身體的時間,最後自然的代謝轉化成養分灌溉我們繼續前進。王德瑜的作品想要提供的即是這樣的一組化學方程式,觸感+視覺+氣體,解離想像力包覆囊模,反應如幻境的共感空間,產出無限循環的情感充斥繚繞。

藝術家擅於感知千頭萬緒,經過抽絲剝繭解離出的意涵時常重重打在心上,德瑜將很多形式上的虛實打破,將物體的概念抽離扭轉,以減法保留直覺性的體驗方式,嘗試著在極簡的媒材裡探索空間的存在感,進而思考人於空間裡的存在形式與狀態。以編號的方式命名,不刻意解讀作品,期待觀眾進入作品去定義當下與空間的相互關係,那些屬於各自獨特的流動與變化,都是預料之外也無法預期的結果,就交由觀眾自由詮釋。

滴滴答答的潮濕梅雨季,搭配零星錯置的艷陽黏膩,這樣的季節不論到哪都是狼狽的最佳代名詞,與其在大街上落魄的閒來晃去,不如跟阿媒一起到Fubon Living Art Space共感雨季限定的浪漫寂寥,一窺滑布織成的銀河邊際。在不能重置的當下以全身感官去穿透,那種反饋的刺激很強烈,留給觀眾的身體經驗亦全然不同,無法再被複製或紀錄下來的魅力,開放每個獨特的你們前來碰撞探索。

你可能無從解析藝術,但你不會忽略身體的感覺,打開全身的感官藉由藝術家提供的媒介去體會創作,你可以捕捉到一些無形的聲音,翻找自己曾經遺忘的深刻記憶,沉浸在《空憩》裡,提供忙碌生活的人們一些喘息與自身溝通的空間,藝術之於生活也可以是另外一種狀態的調適與轉換,相約週末來一場與空氣的對話,不言說只管感受。

仁愛路四段258號2樓(福安紀念館)

週二~週六11:00-18:00 (一、日,國定假日公休)

Recent Posts
bottom of page